在本草的大千世界中,对药物命名的方式有很多。 有的以其突出功效命名,比如防风可以防范风邪,主治风病;有的以形态命名,比如人参状如人形,功参天地; 有的以气味命名,比如鱼腥草有浓烈的鱼腥味。
今天我们要讲的这味药是以其生长季节命名,因为它生长到夏至后枯萎,故名夏枯草。
1、提到夏枯草,可能很多人都会联想到某凉茶饮品,里面的主要成分之一就是夏枯草。
夏枯草为清热药,传统上认为其可以清热泻火,明目,散结消肿,用于治疗目赤肿痛,头痛眩晕,瘿瘤,瘰疬,乳痈,乳房胀痛等。
2、人们对于夏枯草的功效的认识并非一蹴而就的。
夏枯草最早见于汉代《神农本草经》,言“主寒热、瘰疬、鼠瘘、头疮,破癥,散瘿结气,脚肿湿痹,轻身。”此后直到唐宋时期的《本草经集注》、《新修本草》、《图经本草》、《证类本草》等本草著作所记载主治功效均继承《本经》的说法。明代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明确记载能治“肝虚目痛”、“血崩不止”、“补伤金疮”、“产后血运”、“汗斑白癜”等症,并详细阐述夏枯草“禀纯阳之气,善补厥阴血脉,以阳治阴,治目珠疼至夜则甚者,神效。”以此区别于其他苦寒之药。清代,《本经逢原》在汇集前代医学之大成基础上,新增“治痘后余毒”记载,《本草从新》提出夏枯草用药禁忌:“久用易伤胃家”,《得配本草》提出“气虚者禁用”。民国本草文献则进一步提升夏枯草治疗寒热瘰疬的功效,《新本草纲目》称其为“治瘰疬之圣药。有治子宫病,血道,眼病等。”
3、由上可以看出,我们对夏枯草的认识,从《神农本草经》的奠基,到《本草纲目》的继承、发展,中医药的理论体系也是不断在修正、发展当中的。
再加上即使在一个病机之下,疾病的表现可以说是千变万化的,合理的配伍后,夏枯草还能用于治疗顽固性失眠。
下面是一则治疗慢性肝炎所致的顽固性失眠的医案。
潘姓,男,42岁,工人。慢性肝炎已延三载,肝功能不正常,经常通宵难以交睫,眠亦多梦纷纭,周身乏力,焦躁不安,右胁隐痛,口苦而干,小溲色黄,舌尖红、苔薄黄,脉弦微数,迭进养血安神之品乏效。此顾阴郁热深藏,肝阴受戕,魂不守舍使然也。亟宜清肝宁神,交通阴阳。遂予:法半夏、夏枯草、柏子仁、丹参各12克,珍珠母30克(先煎),琥珀末2.5克(吞),川百合20克。连进5剂,夜能入寐,口苦、胁痛诸恙均减。仍予原方出入,共服20余剂,夜能酣寐,诸恙均释,复查肝功能已正常。
按:《神农本草经读》谓:“半夏味辛,辛能泄散,而多涎甚滑,则又速降。”半夏之长,全在“开、宣、降、滑”四字,故凡杂病中因胃失和降,气机逆乱,阴阳失调导致失眠者,用半夏枯草汤化裁均能取效。
最后,提醒大家,夏枯草虽好,但其性寒凉,脾胃虚弱的人服用之后可能会导致腹泻。
所以如您感到身体不适,勿盲目服用药物,一定到医院就诊,在医生指导下服药。